教师发展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园地>>正文

 

高校青年教师之困:高压之下,发展之路在何方?
2014-03-14 09:06 来源:人民网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在一般人眼中,大学老师应该是“知识水平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群体,然而事实上身处于象牙塔内的高校青年教师却面临着人们不了解的困惑和艰辛。

一位高校老师的困境:在学术研究和生存压力中挣扎

34岁的林方(化名)在最近的一次副教授职称评定中失利,原因是他在留校任教的3年里,教学虽然成绩突出,但由于科研成果与其他候选者相比不具优势,最终落选。林方非常受挫,同时又有很多无奈和心酸。

林方,国内知名大学工科博士毕业,因为博士期间成果突出而获得留校任教机会。“选择留校,一方面是因为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另一方面是认为在高校任教工作体面、收入不错。”但现实与他的想法有很大的落差。

林方告诉记者,他的日常工作主要包含几个部分:一是,所在课题组负责人(通常被称为“老板”)分配的工作,包括课题相关的科研任务,以及给“老板”带的硕士生修改论文、选课、答疑。二是,学校安排的工作,包括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还有学校的各项评估考核等。“这些工作虽不难,却很耗时。比如教学,为了上好一堂课,可能你需要一周的时间来备课。而一到评估、考核的时候,可能一整天都得耗在上面。”三是自我提升,包括参加学术活动、自主研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既关系到职业长期发展,也影响教学质量。但是这部分工作短期内不能产生效益,反而需要经费的支持。“受现有的评价机制所限,没有经验缺乏资历的青年老师很难独立申请课题,因此得通过给老板干活或者承担教学任务,获取经费用于自我提升、独立科研。”林方无奈地表示:“但是我所面临的困境是,做这两项工作占据了太多的时间,自己独立科研的时间非常有限,没有独立科研成果,便无法通过职称评测;如果放弃给老板干活或者教学任务完不成,相当于切断了科研经费和家庭收入来源。”

在科研、教学和经济的三重压力下,林方尚未找到突破之道,首次参评副教授失利后,对未来的生活和职业发展,林方倍感焦虑和迷茫,“现在高校的政策是‘非升即走’,5年内再不能评上副教授,就只能离职。”

在工作之外,林方能留给家庭的时间少得可怜,“每天都很忙,可一年到头能贡献给家里的工资不到4万元,家庭事务还多亏妻子打理,几乎没有时间陪伴孩子。自己和家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但是对于这个未来,我越发不确信。”

高校青年教师如工蜂,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

林方的困境是当下许多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缩影。

对外经贸大学教师廉思曾经是“蚁族”概念的提出者,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他带领自己的团队通过在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5个城市,对5138名40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结合深度访谈、焦点小组讨论和参与方式观察等调查方法,完成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

“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师,当他们经过20来年的苦读‘修成正果’拿到学位,又在与同龄人竞争中获胜,争取到一个大学教职时,他们中很多人却发现自己面临比原来更大的压力:外部的、内部的,同龄人的、隔代人的,学生的、老教师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结婚生子、兼职收入,这些本身并没有关系的词语,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发生了复杂的因果联系。”在《报告》中,廉思研究团队这样描述像林方一样的“70后”、“80后”高校青年教师们的生存现状。

廉思将高校青年教师比作“工蜂”。“‘工蜂’,契合了现在青年知识分子勤劳的特点。工蜂一生都在采蜜,而知识分子一生都在工作。工蜂是蜜蜂中最累的,知识分子也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廉思如此解释。

报告显示,有72.3%的受访者和林方一样认为工作“压力大”。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科研,根据调查,绝大多数高校把职称和职务晋升与发表论文数、出版专著数、申请课题数等“量化指标”直接挂钩。与此同时,“工蜂族”用于科研的时间又被教学、给大老板干活、教学任务、学校评估等所挤压。78.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够用”。廉思举例说,“没有行政工作的老师,一般是3成时间教学,7成时间科研,而7成的科研时间里真正用于与科研直接相关的工作时间不到一半,其他的时间都是在‘写标书、填表格、凑发票’”。

再看看老师们的职业发展,职称和晋升都与论文发表和课题项目挂钩,但是我们的学术评审机制却并不青睐青年老师。科研经费和学术资源都向精英和大腕靠拢,青年教师即使是实际研究主力,却很难担纲重大课题,独立署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也很难。报告显示,近3年来,20.5%的文科“工蜂”没有在CSSCI上发表过论文,92.5%的理科“工蜂”没有在SCI(科学引文索引)上发表过论文,85.5%的工科“工蜂”没有在EI(工程引文索引)上发表过论文。

青年教师生存和职业发展困境亟须破解

廉思告诉记者,自己曾经做“蚁族”研究,关心底层弱势群体,大家都评价高,现在关注高校青年老师,很多质疑的声音便出现了。“社会上有很多人过得比他们惨,他们工资即便不高也不是社会中最低的,每年有寒暑假,在社会上也受人尊重,说他们需要关怀谁信?”

“高校老师这个光鲜的身份之下,容易让人忽视高校青年教师真实的生存和发展困境。”廉思表示:“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高校青年教师是青年和知识分子的交叉群体,通过高校课堂和网络社交平台,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的群体。而且他们与学生距离近,与学生接触多,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也影响着青年人。”

廉思指出,我们用这种一年内发表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多少来衡量一个青年教师,只会制造出一些工匠。现有的学术体制下,高校青年教师科研工作变得急功近利,只注重论文发表数量而不重视科研工作质量。青年教师中还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重科研、轻教学。老师给学生上课成了“良心活”,备课、讲课不够认真,随意性较大,课后很少布置作业,课后辅导答疑更少,教学质量因此急转直下。

“关注‘工蜂’一族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他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又在培养党和国家的未来。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高校的学术品格和教学质量。改善‘工蜂族’的生存环境刻不容缓。”廉思郑重地说。

呼吁:为高校青年教师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结合调研成果,廉思研究团队呼吁关注高校青年教师发展困境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第一,建立公平合理的评价体系,为青年老师提供更多的学术资源。科研项目审批,通常是越小的项目越民主,越大的项目越不民主,导致科研资源分配失衡。建议加大对青年老师科研的资金支持。

第二,为青年老师营造更为宽松的成长环境。明确目标、量化考核的工业化方式,可能遏制了最差的10%的老师,同时也会扼杀最优秀的10%的老师,不利于拔尖人才培养。学术评价更应重质量而不是重数量,建议采用更为弹性的管理制度和方法,如“代表性学术成果”评价制、“同行评议制”等,延长对高校青年教师的考核与评估时间和周期,允许其用较长的时间推出精品力作,成就“学术大师”。

第三,为青年老师留出特别晋升通道。高校职称评定仍然存在“论资排辈”,建议在各种管理制度中开辟青年教师特别通道,避免青年教师在各种非学术竞争中面临不平等的局面,如在各种课题经费、基金之外特别设立青年教师培育基金,给青年教师生存和发展提供可以发芽的“种子”,在各种评先评优机制中特别制定40岁以下青年骨干教师选拔机制和管理办法,重点扶持有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教师,尽快使一批拔尖人才脱颖而出。

关闭窗口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