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发展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成果展示>>正文

 

教师风采第17期:传承人文,立德树人
2025-06-30 08:54  

传承人文,立德树人

——参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有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宏祥)

个人简介:杨宏祥,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哲学博士,中共大庆市让胡路区委党校客座教授,主讲专业课《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曾先后任教于赣南师范大学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项、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中央军委直属军队院校教学比武一等奖1项、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以及省“优秀思政课教师”提名、校“优秀共产党员”、“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曾被省教育厅遴选为省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专家评委。受邀在全国、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会和教师培训会上作教学展示4次,被《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报道。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学术研究工作。主持和参与地方、军队科研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参与撰写中宣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解读性著作1部,参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材2部。

一、发形而上之力,方能收形而下之效

何谓“师范”?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凭借专业学识及知行合一而垂范于世的人。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教师所从事的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教学实效性问题在本质上是“1+1>2”的系统“整体涌现性”问题,既关涉教师的心性、职业观、教学观、学术积淀、精神境界等深层次的内在形而上素养,又涉及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包括语言表达、教姿教态、授课节奏等外在形而下素养。《周易·系辞上传》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之道的正确与否、层次高低,决定了形而下之器质量的优劣程度。教师,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志业,理应寄托着教师崇高的从教报国的家国情怀和教育、教学、学术理想。教师是否将“教师”这个职业和这份工作视为“志业”,从根本上决定了其职业境界及其所可能达到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高度。

二、“内圣外王”,精究教学

自2005年登上讲台授课至今,二十年的时光倏忽而逝。二十年间,机缘使然,因缘际会,在不同的省份和单位工作,我观察到了许多教育、教学领域的现象,也思考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问题,对教学、教学本身的思考也更加深入。在这二十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养成了教学反思的习惯,受益良多。自2024年1月入职我校后,我多次作为教师代表在一些活动中发言或作教学展示,就如何提升教学实效性,也分享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和观点。

我深刻认识到,教师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取得能力所及、名实相副的最大业绩,就要牢固树立“内圣外王”的教学观,要对教学这件事充满敬畏之心。“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术语,出自《庄子·天下篇》中的“是故内圣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郁而不发”。“内圣”是指个人内修养达到圣人的至高道德境界,“外王”是指在社会具体事务中能够成就王者的功业。“内圣”决定“外王”。这是一种宝贵的由内而外的致思取向。后世儒家,将这一道家思想发扬光大,于是就有了《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个著名的“横渠四句”。我将这种“内圣外王”思想引入教学中,认为,只有通过校正三观、博览群书、积累厚实的专业底蕴——“内圣”,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突出的业绩——“外王”。因此,就有两件大事摆在我的面前:其一,潜心备课。我坚持“备课第一”的理念。教师要通过备课,先秉其神,再通过讲课,后赋其形。其二,认真讲课。讲课,绝不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课件内容直接展示给学生看或念给学生听,而是一个充满艰辛的将教材理论体系转化为教学话语体系的极富创造性的过程。照本宣科或照屏宣科,都与教学和讲课的初衷背道而驰,可谓“谬以千里”。讲课,是由内而外、由道而术、厚积薄发、内圣外王的过程;讲课,是知识与智慧、感性与理性、形象与声音交相辉映、形神兼备的过程;讲课,是教师的专业底蕴、个性品质、人生阅历与信仰的深度融汇,需潜心积淀和勤植厚养,断无速成之理。比如,在高校思政课常态化教学中,一方面,我用大量时间和精力潜心备课,力求每一次课都为学生呈现思想和理论之美,训练学生不断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我会从学理层面把马克思“为人类求解放”的崇高理想讲透,揭示其规律性所在。如此,既可有效回击一些错误思潮对共产主义的庸俗理解和对高校思政课的无知偏见,坚定捍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可在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工作中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帮助学生认清现代虚无主义、精致利己主义以及“不劳而获”这种剥削阶级腐朽价值观的巨大危害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循道而行,守正创新

参加教学比赛,是教师磨砺和提升专业能力的重要途径,但必须首先树立正确的参赛观。在以往多次参加省级、国家级教学比赛和做省级教学比赛评委的过程中,我观察到,有不在少数的老师明显是带着功利之心“为赛而赛”的,而没有将重心放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即教学或讲课上。简而言之,只想获奖,却忽略了要靠什么才能获奖,无异于一叶障目。这些情形让我想起了音乐剧《诸子百家》的一句台词:“一旦起了胜负之心,你的剑便不再纯粹。”针对教学比赛中参赛教师的神态浮夸、动作失调、节奏失序、声音失真等现象,南京大学陈建群教授在全国青教赛点评环节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讲课不是表演,教师不是演员,讲台不是舞台。”对此,我深以为然。在平时常态化教学工作中,踏实备好每一节课,讲好每一节课,这些“笨功夫”正是“厚积”的过程,而教学比赛,则是“薄发”的过程,可以视为对平时常态化教学状态的一次客观展示,而绝不是一种为了比赛而进行的急功近利的表演。因此,参加教学比赛,要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就要首先就上升到一种纯粹的境界。

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主题是“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推动教学创新”是手段,“培养一流人才”是目标。教师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培养一流人才”而去创新。对参赛教师来说,既要有教学创新的举措,又要有教学创新的成效,这对参赛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创新”需要时间,是一个过程,无法一蹴而就。这也就凸显出教师在平时备课和常态化教学中“积累”、“积淀”的重要性。创新,不是闭门造车,更不是漫天随想。创新,是在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没有守正,就没有创新。守正,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所有教学形式都必须服从于教育教学规律。规律是道,形式是术。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创新,就是要实现包括教学所有环节在内的教学结构创新、教学要素创新、教学方法论创新。在此次比赛中,基于系统论的方法论启示,我们提出了“系统性设计+耦合性强化+结构性发力”的“三性”融合教学理念,对教学环节进行系统性设计、耦合性强化和结构化重塑:设定“认知维度+能力维度+价值维度+发展维度”的“四维”协同教学目标;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耦合的课程体系;构建“理论精讲+文化浸润+实践升华”的“三向”支撑立体式教学体系;形成“问题牵引+经典深读+认知破茧+价值引领+信仰生成”的“五阶”递进教学方法;建立“过程性+形成性+发展性+终结性”纵向课程评价体系。基于上述创新思路与举措,重构了包括教学环境在内的教学实践全环节和全过程,形成了“理论入脑—文化入心—实践入行”的立德树人新范式,团队教学和科研能力有效提升,课程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升,有力提升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立德树人的实效性。

四、“自成英雄”,团队作战

参加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教师个人的能力很重要,但为了凝聚更大的力量,最好能组成参赛团队进行团队作战。同时,学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培训和训练对教师参赛很有助力,是十分有益的。

其一,参赛教师尤其是主讲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丰富的教学经验、长久深入的教学思考和丰硕的教学业绩。因此,主讲教师首先要“自成英雄”,这样才能在参赛所有环节中面对各种困难时不失根底、勇往直前和游刃有余。

其二,主讲教师要与团队教师密切协作,发挥出最大的“创新”效能。既然是团队作战,就要避免单打独斗,要充分整合团队教师的创新举措、创新成效等资源,将之纳入“创新”框架中。这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用宏观视野、创新思维创造性地整合团队既有资源,形成创新合力。创新的过程是持续的,更是持久的,考验着主讲教师和参赛团队在教学领域多年深耕细作的努力程度。

其三,学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培训和训练可提供强大助力。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不是讲课比赛,而是关于教学活动全环节、全链条创新举措及其创新成效的比赛,是一个系统工程,设计要素颇为繁杂。一时想要全面掌握,十分不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经验丰富的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就显得十分宝贵。在此次备赛过程中,我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邀请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延宇教授等专家为我们指导、把关,使我对教学创新大赛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申报材料中的错误,最大程度地提高了《教学创新成果报告》的质量。在接到参加现场赛即教学设计创新汇报通知的时候,只剩下两天时间,时间十分紧张。教务处副处长张玲教授又联系任延宇教授为我校参赛教师录了一段视频,对教学设计创新汇报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全面指导。这对我校所有晋级现场赛的参赛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剂,让我们可以及时依据专家指导完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课件,而后轻装上阵。因此,我们都特别感谢教务处和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这也是一次全校范围的团队作战。

五、引经据典,从容答辩

在现场赛环节,主讲教师要进行不超过12分钟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评审专家会根据教师的汇报内容进行不超过8分钟的提问交流。这一环节有确定性因素,也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主讲教师必须把握确定性因素,就是要充分利用12分钟时间结合课件把教学设计创新的亮点展现出来。这是我们能够把握的,也是力所能及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评审专家,对我们基于所授课程的教学设计创新汇报,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也是避免不了的,就是:质疑。评审专家的质疑大多是从其专业背景和教学经验出发的,而我们必须要迅速进行积极有效的回应,也就是现场答辩。有的专家可能会质疑你的创新举措的可行性,有的专家可能会质疑你的创新成效对实现“培养一流人才”目标的针对性,还有的专家因为学科或专业差异,甚至可能会质疑你的专业理论观点。这就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质疑,是我在答辩时都遇到了的。面对这些质疑,需要主讲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底蕴和敏捷的思维,能够迅速捕捉到专家质疑的点,并始终保持沉着冷静,引经据典、实事求是、不卑不亢地进行有效回应。当然,面对某些不确定性的主观因素,我们如何回应,都可能不会得到评审专家认可,我们的成绩会受其影响,但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言必有据地对其作出有力回应,哪怕不被认可,但这却是身为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做的。

以上,就是我参加此次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一些心得体会。教学创新,并不容易,需要教师真心热爱教学、钻研教学,并能够正心诚意地长期踏实积累,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这个挑战,却是衡量教师是否做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试金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人生有限,教无止境!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应大力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坚持知行合一,在常态化教学中,为“推动教学创新,培养一流人才”和教育强国建设作出切实努力,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关闭窗口
 
 
大庆师范学院版权所有  信息管理: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信息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黑ICP备12004996号
地 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宾西路  邮 编:163712  Email:webmaster@dqsy.net